养猪行业 不能没有散户
双疫压力、行情低迷、饲料猛涨……种种因素下,不论是大集团还是小散户都不好过,谁会先“倒下”成为未来几年养猪业最大的悬念,而散户作为“弱势群体”通常不被看好。
以俄罗斯为例,当年非洲猪瘟暴发后,规模猪场的市场占有率从20%增长到60%-80%,仅用了11年的时间。而我国暴发非瘟已有4年,市场隐隐出现寡头化趋势。难道养猪业注定是集团猪企的天下?
不可否认,中国养猪业正在大步向集约化、规模化迈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介绍,当前500头以内的养殖户市场占有量已降到了40%以下。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规模猪场已经占据了市场主流。
其实,大型资本进驻、生猪期货推行也是近两年的事情,中国现代化养殖仍在起步摸索阶段。在此背景下,家庭农场依然具备着极强的生命力,是畜牧业不可或缺的力量。
如果用非瘟爆发前的思维去衡量散户,那这类群体注定会被淘汰,因为无论是环保、资金还是技术管理,他们相对集团猪场都处在绝对的劣势。
但时代变了,散户也变了。现在小散户和过去相比已大有不同,将他们定义为“小型专业户”更加贴切。规模小不代表理念落后,不少小猪场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减少人员进出往来,防控非瘟已经不再成为制约发展的绝对因素。
此外,家庭农场往往更具有成本优势、非瘟感染也相对较少。这些农场主大多是从集团猪企“军训”归来,有知识、有技术。
虽然规模化猪场可以享受到更多政策补贴,但是小散户的成本优势也非常明显。家庭农场的养猪模式,使用自家圈舍,没有员工工资,无需考虑固定资产折旧……许多小散户成本甚至能达到7元/斤以下。
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相互之间以亲戚血脉为纽带,目标一致、利益一致,在主观能动性上就与集团式管理完全不同,适合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确实可以降低周期波动的幅度,但这样的规模效应,只有在养殖成本足够低时才能体现出来。显然,当前集团猪企还未达到他们预期的“合理”区间。
“有猪才有家”,翻阅中国养猪业发展历史,非瘟暴发前,保障我国生猪供应的主力一直都是那些数以万计的中小养猪户,同时也一直支撑着农村经济。当少数几家企业掌握市场主要资源后,一定会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失去收入来源,这不仅是市场的一部分,也关系到保障农民收入的问题。
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导致国人对猪肉的品质格外挑剔。新鲜、风味、健康都是居民挑选猪肉的重要指标,“土猪”更是被不少居民推崇,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兼顾风味,这点也是规模化养殖难以做到的。
中国养猪业离不开散户。
(来源:南方农村报 李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