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产母猪的3大短板,您知道吗?
现代高产母猪的优势在于高产,比如法系、丹系、加系等。但是高产并不代表等于高产能,往往高产母猪产的多,带不活,弱仔多,奶水也不足,导致压死、饿死、病死等造成产房死亡率偏高。且高产母猪的初情期较晚,因为现代高产母猪的性成熟较晚,往往由于配种过早,导致二胎综合症的发生,造成高产母猪的淘汰率高。高产能母猪指的是具有高繁殖能力和终身提供高产量优质猪肉能力的母猪。母猪终身提供瘦肉量多少才是真正体现母猪产能高低的衡量标准。但是现代高产母猪的性成熟晚、产弱仔多、奶水不足等不足成为限制高产母猪性能充分发挥的3大短板。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母猪的生产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母猪的产仔数从8~10 头增加到12~15头,平均总产仔数提高了50%;泌乳量从5~6kg/d增加到10~12kg/d ,提高了一番;断奶仔猪窝重从60kg增加到80kg,平均提高33%;年产胎次从1.8~2.0 胎增加到2.2~2.4 胎,增加了22%。母猪的产能已得到提升,过去的饲养模式和营养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新品种猪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养猪场母猪繁殖效率低下、种猪利用率低,年淘汰率高达45%以上,实践证明母猪被淘汰的原因与饲料营养有关的因素占67%。品种越好,淘汰率越高,尤其近几年引进的法系、丹系为代表的高产母猪及其所繁殖的后代猪,依然照搬过去的饲养模式和营养标准,造成种猪的问题层出不穷。

由于高产母猪自身生理发育特点,其性成熟较晚,初情期启动也较晚。如果后备母猪在4-7月龄的关键培育阶段,后备母猪营养跟不上,诱情管理没做好,将导致大量后备母猪发情不及时、甚至不发情,大部分猪场的后备母猪利用率只有80%左右。
小母猪从4月龄到配种前称为后备母猪。4月龄以上的后备母猪,其消化器官比较发达,消化机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逐渐增强,是各组织器官发育的生理成熟时期。4月龄以前,主要长骨骼,4月龄以后逐渐减慢;4~7月龄肌肉生长速度最快,6月龄以后体内开始沉积脂肪。在后备母猪生长最快的时期,给予良好的培育条件,以获得较好的成年体重和终身的繁殖成绩,让后备母猪的体成熟和性成熟均衡发展。
后备母猪犹如情窦初开的少女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要与其它阶段猪群大不相同,在此阶段饲料营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一生的生产成绩及使用年限。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随着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有很大差异,100公斤前需要高水平的钙磷、维生素、有机微量元素、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等促进后备母猪骨骼、骨盆腔及繁殖系统的充分发育;100公斤后需要加强促进卵巢、卵泡、子宫等生殖器官充分发育的营养。利于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启动,发情正常、排卵数多、卵子质量好,与精子结合力强,受孕率高,充分提高后备母猪的发情配种率。因此后备母猪要分阶段饲喂,做到“阶段细分、营养精准”。
1、50kg选种:饲喂后备前期料,调节体况,拉骨架。
在50公斤时后备母猪就要开始初选、分栏饲喂,饲喂后备母猪前期料(猪太傅小情人1段),并且严格控制生长速度,有助于骨骼、肢蹄的发育、拉骨架、有助于体成育,也有利于达到性成熟。不能饲喂过肥,过肥影响发情和排卵。
2、100公斤终选:饲喂后备催情料,促发情、多排卵。
对于外型的筛选尽量靠近母系种用特征,此时应该饲喂后备催情料(猪太傅小情人2段),采用催情优饲,有助于繁殖系统(子宫、卵巢、卵泡)的发育、有助于发情、促进排卵,提高后备母猪的配种率和受孕率。

我国大部分养猪场的母猪产有效仔数偏低,全国的平均PSY水平只有19头,而北美国家在26头以上,欧洲在30头以上。受精卵着床率低、胚胎成活率低是造成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少的主要原因。孕酮的分泌水平是影响受精卵着床的主要因素。精子与卵子结合力、受精卵着床率、胚胎的分化、胎儿的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都离不开良好的母猪营养状态。由于中国母猪料营养普遍存在缺陷,更加不适合高产母猪的饲喂,容易出现虽然产仔数高,但产弱仔多、仔猪均匀度差、活力低、养不活。因此妊娠期母猪的营养供给是提高仔猪出生重、均匀度好、无弱仔的关键措施。
1、提高孕酮的分泌和羊水生成
采用科学的能量水平设计和能量来源选择及安胎功能性技术配合,维持胚胎存活的最佳内环境,提高孕酮的分泌和羊水生成,提高受精卵着床率和胚胎存活率,保证产有效的活仔数。
2、促进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生成
采用均衡的妊娠营养,促进胎盘内血管生成和血液循环,从而加速胎盘、血管、脐带生长发育,提高营养物质的转运效率,减少胎盘内胎儿的营养性竞争,减少窝内仔猪差异及弱仔比例(胚胎竞争效应)。
3、促进胎儿生长发育
采用适宜的能蛋比,额外添加Leu(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同时强化母体有机矿物质和维生素,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增加出生重和胎儿的免疫力,防止死胎的产生。
4、脐带增粗营养技术
卵泡发育、胎盘效率(胎盘与胎儿重的比例)是胎儿整齐度的重要因素, 可通过营养措施进行调控。高产母猪配种前饲喂部分淀粉替代饲粮有利于提高血浆IGF-Ⅰ(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 促进卵泡发育。妊娠期饲粮添加功能性氨基酸:Arg(精氨酸)或NCG(N-氨甲酰谷氨酸)有利于提高NO产量, 促进胎盘血管生成和养分运输, 提高胎盘效率。部分功能性添加剂,有利于脐带的增粗,加快了胎盘与胎儿之间的氧分输送,防止宫内发育迟缓综合症的发生,提高初生仔猪出生重和整齐度,减少了弱仔的发生比例。

泌乳量不足成为高产母猪第一大短板,由于产仔数高,高产母猪一年的泌乳量要高达其自身体重的3倍,才能充分满足仔猪的生长需要。虽然高产母猪的总泌乳量提高了,但是分配到每头仔猪平均能够获取的奶水量却是下降的;再加上高产母猪的仔猪低出生重、弱仔比例增加,这两个因素的叠加,导致断奶前仔猪死亡率高,无法让高产母猪实现真正的高产能。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关键就是提高母猪的初乳和常乳的产量,让更多的仔猪活下来。初乳和常乳的摄入量低会有几个直接的后果。首先,哺乳期间的仔猪的存活和生长性能受到损害。因此造成的仔猪的死亡率高达20%。此外,这一负面影响不仅存在于哺乳期,而是还会延伸到仔猪的终生,严重影响其后期的生长。有研究显示,少吃了300g初乳的仔猪,到42日龄时体重比正常猪可以低2kg。俗话说:“初生大一量,断奶重一斤,出栏大10斤”,就是这个道理。奶水充足,断奶重大,后期的生长速度也快。
按照每头母猪每天需要泌乳10-12kg(产后7天后)来计算,一头高产母猪一年的泌乳量大概是它自身体重的3倍。为了实现高产母猪的这个高泌乳量能力,母猪有两个营养来源,一个是通过饲料摄入,另一个就是动员体内储备。母猪饲喂蛋白质不足、能量过低、氨基酸不平衡或维生素、矿物元素不足、支链氨基酸不够等,均会影响乳腺的发育,让母猪产后泌乳力差。因此确保母猪有充足的泌乳量必须保证提供给母猪充足、全面、均衡的母猪营养。
1、后备母猪的乳腺发育营养
配种前14天,雌激素对乳腺的发育至关重要,采取短期的催情优饲,增加母猪每天摄入的葡萄糖量,且增加采食量至3.2-3.5kg/d ,可以提高雌性激素的分泌水平,也有助于促进乳腺细胞的分化。猪太傅12%小情人后备催情料繁殖营养充足,不仅促进后备母猪的催情排卵,还能促进乳腺细胞的分化。
2、妊娠母猪的乳腺发育营养
妊娠45天:乳腺即开始发育,乳腺导管、乳腺小叶、腺泡需补充乳腺营养。妊娠70-90天:乳腺发育关键期,控制能量的摄入,适当补充繁殖营养(功能性不孢和脂肪酸亚麻酸,赖氨酸、苏氨酸、支链氨基酸、VA、VE等)。猪太傅12%好多仔妊娠母猪料,繁殖营养充足,不仅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还能促进乳腺的发育。
3、攻胎期和泌乳期母猪的乳腺营养
妊娠90天-分娩:乳腺快速生长期,乳腺快速增重,对蛋白和氨基酸的需求量急增。此时要增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求量,改用功能性哺乳料进行攻胎,才能充分满足胎儿的快速生长、乳腺的快速生长、母猪体能储备的营养需求。
乳腺的发育对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的摄入量显著超过了其在乳汁中的浓度。这表明母猪乳腺发育对这些氨基酸的需要远远超过乳蛋白合成对这些氨基酸的需要。因此要调整攻胎期氨基酸的平衡模式(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
哺乳期的泌乳营养:整个泌乳期为母猪乳腺的二次发育高峰期,母猪乳腺营养需求达到最大化,对哺乳料的营养需求更高,尤其是支链氨基酸的需求量大增。猪太傅12%母行天下哺乳乳料,通过适宜的能量与蛋白水平设计,哺乳期氨基酸水平,提高赖氨酸水平,有助于乳腺组织生长及乳汁生成。另外提高缬氨酸的用量,提高奶水生成。增加大豆异黄酮,有助于催乳素生成,提高奶水;添加功能性小肽蛋白,提高母猪的产奶量;添加脂肪,提高产奶量及奶水中的乳脂;使用免疫调节剂,如酵母多糖,ß-葡聚糖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抗病力,母猪健康,食欲好,采食量大,营养充足,奶水充足,且奶质好。
好营养,大健康;高产能,高效益!
猪太傅饲料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来处